圣何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瞭望丨构建联通中外的科学殿堂 [复制链接]

1#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的引领带动下,深入推动粤港澳科技合作和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粤港澳三地的强烈共识。
  
  12月11日,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为主题的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中国愿同世界各国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密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促进共性科学技术破解,深化重点科学项目协作,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发展,更好造福人类。
  
  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广东未来将在打造高端展示窗口,全面呈现大湾区科技创新重大成效方面,继续向世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在开放、平等的基础上,同全球科技界紧密合作,深化全球科技合作。
  
  打造“科技达沃斯”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这一国家战略的构建,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方向指引。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旨在推进广东省9个城市与香港、澳门的深度合作,促进该地区的融合发展,以打造可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湾区相媲美的世界一流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几年,作为我国对接世界的重要窗口,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并在人才、金融、产业体系、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良好基础,已具备承办世界性科技论坛的条件。
  
  作为“共商共享全球科学发展与促进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是一次集科学交流研讨、科学成果展示、增进科学共识、创新合作机制于一体的全球科学家盛会,规格高、国际化、影响大,是广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各国科学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坛采用“线上视频+线下参会”形式,按照“1+6+1”的模式设置,包括举办1场高规格的全体大会、6场分论坛和1场湾区科创峰会特色活动,全面展现大湾区科技创新重大成效。
  
  广东省副省长王曦介绍,本次论坛有四大亮点:一是打造高端展示窗口,全面呈现大湾区科技创新重大成效;二是汇聚全球科学智慧,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重要创新引擎;三是广泛凝聚合作共识,探索应对全球性挑战新路径;四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崇尚科学新风尚。
  
  “希望用好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国际科学组织,广泛凝聚海内外科学家和创新资源的纽带作用,助力大湾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是中国国家战略,更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新起点。为此,ANSO应邀与广东省联合发起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旨在把论坛打造成为“科技达沃斯”。
  
  与科技前沿同频共振
  
  全球竞争看科技,科技竞争看湾区。
  
  如今,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变革的顶峰高地。旧金山湾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牵引,在科研和数字领域有着显著优势;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70%以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成为日本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作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的纽约湾区,也将科技作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词。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也对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近年来,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以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站、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相继落户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的大湾区创新布局加速成势成型。
  
  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创新活力有据为证: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深圳-香港-广州作为一个都市区单元,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榜上名列第二,超过美国硅谷所在的圣何塞-旧金山地区。仅年,大湾区内研发投入就达到近亿元。
  
  科技创新,重在人才。
  
  以本次论坛为例,聚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网络通信等全球科学前沿热点和广东优势领域,举办方广泛邀请全球相关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专家、青年科学家以及工商界人士参与研讨、深入交流,力促各国共享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支点,为构建世界科学共同体注入新功能。
  
  近年来,广东大力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打造海外人才聚集平台。在推动湾区创新资源顺畅流动方面,加快推进以“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为核心的系列政策创新。比如,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在湾区内创新创业,在粤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数量占全国1/5。
  
  在广州,当地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行“负面清单”“揭榜挂帅”“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等创新机制。南沙区积极探索打造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高地,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出台“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港澳青创30条”“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扶持办法”等系列人才政策,已先后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累计引进世界强企业投资项目个,建成创汇谷、创享湾等8家港澳青创基地,集聚优秀人才超1.2万人,成为人才发展沃土。
  
  目前,广东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现有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在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正在积极谋划推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谋划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等新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重要平台支撑。同时,一大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也相继落户。
  
  依托这些高端创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团队,正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这些高端人才和团队,将成为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重要创新引擎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这要求人们面向前沿基础研究的同时,广泛凝聚合作共识,
  
  王曦说,相关专家将就未来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与预警、推动世界网络通信技术与产业健康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主题,探讨未来科学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形成更多合作共识,开辟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新路径。
  
  钟南山院士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人员积极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作出很大贡献。此外,科技工作者还注意到更多有可能的传播途径,例如,在尿液、粪便、眼角膜中存在新冠病毒的发现,对于疫情防控工作有很大帮助。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崇尚科学新风尚,才能更好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今年论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和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等百余名国内外院士专家齐聚广州,分享生命科学、量子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优秀研究成果。
  
  各地还将同步举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活动及科学沙龙,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乐于探索的兴趣,激励广大科研人员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把科学追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潮中。
  
  各国科学家交流互鉴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论坛期间,全球各地百余位院士专家在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网络通信、可持续发展、海洋科学、智能工业软件等科学前沿热点,推动粤港澳三地和全球科技合作。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爵士以全息投影的形式亮相论坛。
  
  他说,关于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和各种疫苗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科研人员年最早发布的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正由于获得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因此有可能设计出针对性的RNA(核糖核酸)检测手段,比如使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或在许多情况下使用更好的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新冠病毒的存在。“这是通过科学协作和科研合作帮助全世界的极佳范例,也是一个证明新冠肺炎疫情极早期中国分享其本土科学成就的典型案例。”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通过视频探讨了开放基础科学对于重大和基础性发现的必要性。“现在大家都很注重应用科学。我们感受到的很多成果来自应用科学,而基础科学看起来很难理解,其特别之处是无法真正预测。”
  
  在美国,有1/3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与其他领域科学家合作的。“在科学领域,联合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迈克尔·莱维特说,大概率上,在医学、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都是集中在这几个地方获得的,可以说明研究的传统和团队的重要性。
  
  “真正的革命性技术,有些是从天马行空的基础研究开始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校长张翔说,每一项技术革命都是从最初发现到技术发展,再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还提到,香港大学有很多学者做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正在成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利用香港国际化,为大湾区做国际人才蓄水池。
  
  张翔认为,建立世界级人才培养的“贝尔实验室”,打造灵活的创新研发体制,发展世界一流的颠覆性原创技术,是引领全球光电技术的三个方面。
  
  中国医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认为,一是接轨国际标准,加快创新药物审批;二是完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创新药物促进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尤其是仿制药企业向创新药转型,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创新医药时不我待。”刘良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产值显著低于世界同等湾区。比如,年全国批准国产一类新药10个,集中在连云港、上海和中关村,大湾区新药开发能力仍有待提升。
  
  “人类社会可能的终极性颠覆技术是什么?”薛其坤在演讲中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薛其坤说,未来年里,人类将面临化石能源的枯竭,且因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持续有刚性需求,形成巨大矛盾。同时,人类社会迈入超大数据时代,预计到年,海量数据将装满亿个1TB硬盘,相当于每人有30个硬盘才能把新产生的数据存下来。光是存储这些数据,其成本就需要亿元。数据量庞大,对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如果要获得更快的运算速度,超级计算机就会需要更庞大的机房和能源消耗。
  
  “重大的科学设施既是基础研究,也是关键技术。它是这两者的交汇点。”王贻芳在发表《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建设国际科技高地》演讲时说,高能所在大湾区建设了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和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未来将考虑建设大型的公里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他还介绍,作为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之一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目前装置高效稳定运行,支持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课题多项,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与会人员相信,本次论坛能够达成发展科学、共享科学,构建科学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为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