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何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渝地区经济圈如何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复制链接]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城市群或者经济圈正在脱颖而出,成为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引领未来发展并塑造未来格局。

比如,闻名遐迩的硅谷城市群,是以旧金山为核心,沿加州号高速公路至圣何塞,上千家高科技公司分布在一系列城市中;在英国,以伦敦为核心,囊括了牛津、剑桥在内的城市群,其间分布着类似Arm、DeepMind公司这样智能科技世界旗舰级的企业;在日本,以东京为核心,以筑波科学城等为重要载体,正在建设基于信息化的超智能城市群。国内的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也都纷纷致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而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就包含了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提法,这是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4日,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成渝城市群创新环境潜力巨大,被视作将带动中国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渝地区打造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一定的基础。

那么,在新形势下,成渝地区又该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重庆、成都现有的科技创新实力做一个摸底。

一、成渝科技创新各自优势和短板

重庆方面,年11月以来,重庆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深度发力,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取得初步的成绩。

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到1.9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08件,同比增长25.24%。此外,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电科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也已落地,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75家。截至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数达到55个。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8位。

为持续提升重庆科技创新实力,年重庆市*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水准建设重庆科学城,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根据年3月21日签署的《科学技术部、重庆市人民*府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共同推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

尽管过去几年,重庆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不过还存在着相当不足和短板,离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资源聚合度不高。高端创新资源较少,创新资源集聚不够,创新爆发力不强。

二是研发投入不足。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5%,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19%,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三是创新能力不强。优质企业总量偏小、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四是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和传统核心支柱产业。比如,年,数量占比仅2.98%的大型企业,研发经费却占全市规上企业一半以上。此外,从研发投入的支出方向看,重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上,特别集中在试验发展方面,而在基础研究方向的研发支出几乎为零。

成都高新区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成都。近年来,成都发挥高校院所数量较多的优势,大力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构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布局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实施“双一流”大学共建工程,形成“6+1”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校院企与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与此同时,成都还积极引入斯坦福等国外一流科教资源,引导全球优势科研资源聚集。

在培育科技型企业方面,成都也有不俗的表现。去年上半年,成都市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较去年同期增加家;拥有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3家。由此带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统计显示,去年上半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4.3%。

不过,成都与重庆一样也面临着创新源头供给不足,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畅通,影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创业人才较缺乏、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旧突出等系列问题。

二、成渝如何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有鉴于此,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加快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我们注意到,川渝以往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大多数都聚集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物流通道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却几乎没有涉及到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这显然不利于成渝地区各类创新要素的交流、合作、对接、共享,以及推动创新要素的融合、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等。从长远来看,如果成渝地区不能尽快建立健全起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那么将从根本上影响其打造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事实上,年4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里有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这样的定位。规划提出,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绵阳国家科技城等创新资源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加快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民融合发展,建设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

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面的当属长三角,它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成渝地区好好学习和借鉴。资料显示,年,江苏、浙江、上海签署的《苏浙沪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被誉为拉开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的序幕。年6月,“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启动,实现了大科学仪器设施共建共享,有效减少了区域内科研设备购置的重复投入。随后年,安徽开始参加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三省一市联合发布了《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建立轮流主持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年,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三省一市签署《沪苏浙皖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城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年,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为契机,三省一市共同搭建技术贸易服务枢纽对接平台。

笔者认为,成渝地区应该效仿长三角,尽快编制出台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协议,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起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商良好局面的形成。

其二、强化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在成渝地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应该依据区域和城市禀赋结构的特点,不同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应当匹配不同的城市类型。比如,重庆、成都这样的核心城市不仅要塑造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创新高地,还应肩负引领国家科技攻关的战略使命。而经济圈内其它城市,则主要考虑如何承载更多的技术职能和重大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基地。

具体来看,首先处于整个经济圈创新塔尖上的重庆、成都需进一步加强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一方面重点整合和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秉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围绕着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进行协同攻关,攻克重大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双方携手打造人才高地,建立人才自由流动制度,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一体化。

两江新区作为正在打造中的长江上游创新中心,近年来,在重庆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发挥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中新示范项目核心区、重庆自贸区核心区三区叠加的制度和*策优势,启动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引进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十多家国内外知名院校,以及华为、阿里、腾讯、浪潮、联想等多个科技巨头,加快一流创新资源的集聚。而天府新区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聚焦核科学、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重大领域,争创以*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深度,决定了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的高度。

不过,在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就科技创新领域展开合作之前,重庆还需要构建起科学城与两江新区的内部协同创新体系。什么意思呢?就是重庆科学城主要进行基础科学研究,而两江新区的两江协同创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礼嘉智慧城、仙桃数据谷等平台通过聚集优质的创新资源后,提升创新驱动力。两者的定位要明确。

其次,要依托成渝地区相对成熟的产业基础,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区域性合作平台。我们注意到,从成渝大部分地区的产业规划来看,其主导产业选择大多集中于与高技术相关的产业,技术相似度和兼容性非常高,这为促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示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由重庆马路社原创(ID:cqmaluse),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